胸有大志的天才少年——周恩来(上)
1
充满母爱的童年
在我国山青水秀的江苏省,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城——淮安。它地处京杭大运河和淮河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水运命脉,是一座繁华昌盛的名城。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是淮安人氏。另外我国第一部浪漫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祖居淮安。
1898年3月5日,在淮安县东郊一条偏僻的小巷里,随着一声嘹亮的哭声响彻这座小小的院落,周家的长孙诞生了。欣喜若狂的父母给这个男孩起名“大鸾”。在传说中,“大鸾”是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鸟。从这个名字中可以看出父母对长子的珍爱程度。这个叫“大鸾”的男孩,便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
△ 周恩来出生的房间,墙上挂着父母亲的画像。
周恩来的祖籍在浙江省绍兴县,只是到了他祖父一代时才迁居淮安。绍兴有两大出名的职业,一种是贩卖“绍兴老酒”的商人,一种就是“绍兴师爷”。周恩来家便是世世代代做师爷的,虽称不起是高雅的书香世家,但也比一般的走卒商贩强了许多。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师爷这个行当不断没落,到了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这一辈时,祖代兴旺的周家已濒临破败的边缘。周贻能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生性忠厚憨直,甚至有些胆小。他本来也想做师爷,但最终没有学成,只好远走外省,谋得了一个公务员的小职位,靠微薄的薪俸养家糊口,不是年节,很少回家。
△ 万冬儿
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家排行十二,人们叫她万十二姑。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她只念过五六年的私塾。但她为人直爽,处事能力强,嫁到周家以后,把周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周恩来七八岁时,万十二姑就常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应酬或处理纠纷的活动。她听取别人意见时的细心、处理问题时的果断,都给幼年周恩来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得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生母开朗自信的独特气质以及处世精明、通情达理的干练作风。
△ 陈氏
就在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的小叔贻淦病危。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周贻能夫妇忍痛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了四弟,想为他冲喜,使他早日康复。当时,贻淦夫妇都很年轻,尚无后代,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如果此时贻淦死了,那他的灵牌便放不进周家祠堂,守寡的妻子也会受人唾弃。善良的周贻能夫妇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周恩来又有了第二个母亲,他的婶母——陈氏。
就在周恩来过继过去的第二个月,小叔病故。刚刚22岁的陈氏悲痛欲绝,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恩来身上,更加用心地呵护、照顾他。
陈氏的父亲是个秀才。陈氏从小受家庭的熏陶,饱读诗书,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有一次,周恩来的弟弟恩溥玩刀子,差一点伤了周恩来的眼睛。这可把陈氏吓得不轻,因为她认为,周恩来是自己后半生最后的依靠。由此她便减少了周恩来出去玩的次数。
为了让周恩来过得充实而快乐,她经常把年幼的恩来拉在身边,给他讲一些古老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恩来4岁时,陈氏便教他读唐诗宋词,5岁送他上家塾念书,从《三字经》《千字文》到《三国演义》《西游记》,无所不学。
周恩来在陈氏妈妈的影响下,养成了喜静、好学的性格。陈氏妈妈的温婉贤淑、多才多艺,使周恩来得到了较好的性格陶冶。几十年后,他那征服世界的翩翩风度、令人仰慕的潇洒举止,便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多年来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周恩来一生受益无穷。
电视剧《童年周恩来》 周恩来乳母剧照
周恩来还有一位乳母叫蒋江氏,是陈氏妈妈从乡下请来照顾周恩来的。蒋江氏与生于封建家庭的万十二姑和出身书香门第的陈氏不同,她没有什么家世背景,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有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特点:善良,宽厚,朴实。
她讲给周恩来许多下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讲农闲时纺车飞转,讲农忙时稻麦飘香,讲插秧,讲播种,讲收割,讲打场……周恩来从这里了解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封建家庭的新世界。
乳母有时带小恩来去乡下。在那里,小恩来结识了许多小伙伴,见到了普通百姓的贫苦与艰辛,从小便养成了一种心胸豁达、平易近人的亲切风格。这一切也表现在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人民总理爱人民”那个“爱”字是多么的博大、多么的无私。就像他小时候从不看不起贫穷的小伙伴一样,其高尚的情操,从小便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 1911年的童年留影
生母、嗣母、乳母,三位伟大的母亲给了周恩来同样博大的母爱。特殊的生活遭遇使周恩来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影响。他一生的性格便在那时悄然定型。生母严谨的处世作风,嗣母高深的文化修养,乳母宽厚的待人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年幼的周恩来。周恩来汲取着来自三位母亲的教诲,受益极深,为以后治理国家和与世界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母爱的阳光,照亮了周恩来的童年时代。
周恩来在抗战胜利后曾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瑟。我痛悔亲恩未报!”
2
贫苦的少年生活
随着家道的破败与衰落,本已摇摇欲坠的周家几乎不堪一击时,突然有了一场意外的惊喜:万十二姑与人合伙出钱买了一张彩票,谁知竟中了大奖,得到了5000元钱。这毕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于是,万十二姑带着周恩来以及他的嗣母和乳母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过了一段虽不十分富裕倒也丰足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坐吃山空,很快5000元钱“消失”得一干二净。万氏妈妈尽管尽力省吃俭用,也没能把周家昙花一现的繁荣境况维持多久。
周恩来9岁那年,随着富贵日子烟消云散,家中只能靠典当借债度日了。就在这年的春天,生母万十二姑因劳累成疾,患胃癌去世。周恩来深受打击。第二年的夏天,嗣母陈氏也因长期体弱多病而染上了肺痨,不久便撒手归西。短短不到两年,周恩来失去了最爱他的两位母亲。生活的支柱骤然坍塌,快乐的童年也悄然结束了。这对于刚刚9岁的周恩来来说,是一个相当残酷的打击。用借来的钱葬了两位母亲后,周恩来无路可走,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一起回到了淮安那个残破的家。
周恩来的伯父和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嗣父贻淦早逝,大伯父没有后代,还有一个伯父是个偏瘫的残废人,身为家族长孙的周恩来不得不用稚嫩的双肩担起了养家糊口、照顾整个周家的重担,小小年纪,便开始饱尝人间冷暖。
万氏妈妈的病故使家中少了一根顶梁柱,欠债也越来越多。每天早上,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熟睡的时候,周恩来早已起床,开始张罗这个家庭的饮食起居、大小事务了,有时还要找出一些值钱的东西,一路小跑到城里的当铺典当。
刚刚10岁的周恩来,红着脸跨过那高高的当铺门槛,把手中的东西费力地塞进几乎高过自己半头的柜台,怯生生地报出想当的数目,这是一种令人何等难堪的时刻。可是,为了整个周家的生计,小小年纪的周恩来早已尽力去习惯这种日子。他知道,现在,他是家中唯一的依靠与希望了。
过早地失去童年快乐的周恩来,渐渐显露出了他懂事、聪明的天性。慢慢地,家中便典当得几乎家徒四壁了,屋中日益显得空旷。周恩来只好去找往日热情的亲友借债,渡过生活难关。可原来那些在周家繁盛时整日上门送礼的亲友此时已大门紧闭,带着十二分的傲慢与轻视,不再搭理这个穷亲戚。不仅如此,他们还落井下石,逼周家快些还债。如此趋炎附势的亲友,令年幼的周恩来印象极深,使他尝尽了人生的辛酸与痛苦。
与此同时,家里穷得连房子都抵押出去,只能靠借债度日了。尽管如此,家族中的长辈还让周恩来抄一张亲戚朋友生日、忌日的表格贴在墙上,每逢这些日子,哪怕是东挪西借,也要去送礼、磕头。周恩来对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愚昧行为,虽然心中愤愤不平,却又无力制止或反抗,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痛恨封建旧制度的深刻烙印。
他出去应酬、陪人笑脸一次,心中便对这种虚伪的封建习惯愤恨一次。在周恩来痛苦挣扎的日子里,乳母蒋氏不时地给他帮助与爱护,也常领他回乡下。目睹着劳动人民的妻离子散和城里豪门的为富不仁,周恩来的思想感情在急剧地变化着。旧制度的冷酷与自私让他彻底心灰意冷,可新的社会又在哪儿,又如何去创造呢?
在周恩来彷徨无助时,他遇见了第一位政治启蒙老师——他的表舅龚荫荪。龚荫荪早年曾追随孙中山,是一位革新派人物。周恩来和龚家表姐一起学习的日子,是他这两年多困苦生活的极大调节,也是这两年多黑暗生活中的一线阳光。
龚家除了有一些古籍外,还有不少进步的新书、报刊,这给了周恩来不少启发与指导,开阔了他的眼界,拓宽了他的思想,再加上几年来的生活锻炼,此时的周恩来在思想上开始成熟起来,不再是以往那个幼稚的小孩了。
△ 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12岁那年,他远在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的大伯父托人捎信给他,想接他去东北求学。大伯父周贻赓早年外出谋事,现在已小有成就,生活比较安稳了,膝下又无子女。他一直很欣赏周恩来这个聪明懂事的侄子。而且,由于长期通信,他也了解周恩来这两年的艰难处境。因此,他很希望能靠自己的实力培养和造就侄子,不让他埋没于乡间村巷之中。
消息传到周恩来耳中,令他激动不已,总算可以继续求学、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成就一番事业了。乳母为他一件一件地打点行装,恋恋不舍地送走这个视如己出的儿子。周恩来带着嗣母陈氏的诗稿,随着来接他的堂伯父周贻谦,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淮安,远赴辽东。
后来,他曾回忆说:“13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一样。”谁知这一走,周恩来便再也没有回过淮安。他对这个封建闭塞的小城并没有太多的留恋,唯一不舍的,便是在这里三位母亲的教诲和表舅的思想启蒙。
未完待续……
文字 | 《外交家的少年时代》
作者 | 那良玉等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